化蜡扦儿什么意思(“百变面具”,戏曲舞台化妆的传统与创新)

这凸显了表演艺术与化妆艺术的紧密关联,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激发。传统戏曲化妆在戏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我们有责任不仅传承这一传统,还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戏曲化妆的由来○●
要了解戏曲化妆的渊源,先需考察戏曲的源起。关于戏曲的起源,主要有几种观点:宗教仪式观点、原始歌舞观点、古代宫廷表演观点和傀儡戏观点。无论哪种观点,都揭示了妆扮的渐进过程。

在戏曲的演进中,戏曲化妆的萌芽也有几种观点:面具一说、历史戏剧化妆的影响一说、民间歌舞表演中的化妆表意影响一说。
其中面具的运用可追溯至古代,许多部落将雕刻与绘画结合制作面具。以《兰陵王》为例,其面具体现了南北朝时期北齐将领兰陵王的柔美与刚烈。

然而,戴面具在戏曲表演中逐渐不利于演员面部表情与情感的传达,促使逐步摒弃面具,转向面部涂抹化妆的方式。
戏曲艺术的演变进程呈现多个时期:先秦时期原始歌舞为戏曲萌芽,汉代“百戏”融合多种表演形式,隋唐时期“弄参军”开启戏曲形成,宋代角色行当制度形成,元代见证戏曲成熟,明清时期则是戏曲繁荣时期。

戏曲化妆艺术随着戏曲发展逐渐抛弃面具,演变为面部涂抹化妆的形式。此外,民间歌舞表演中的化妆表意影响也不可忽视,如通过脸部或身体绘制妖、鸟兽、精灵、神鬼等形象来传达意义。
●○戏曲舞台化妆中传统人物的艺术形态○●
戏曲艺术,作为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戏剧形式,深受人民喜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其包括唱、念、做、打等表演艺术,以及服装、布景、道具、脸谱等舞台美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脸谱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化妆艺术,起源于面具,为适应表演需求,采用夸张和装饰等技巧来凸显人物性格。
一首打油诗道出了脸谱的历史:“孕育于上古图腾,发源于春秋傩祭,滋养于汉唐代面,嬗变为宋元涂面,成型于明清脸谱。”

脸谱与汉字一样丰富多彩,即使是众所周知的,由于地域风俗和角色理解的差异,也存在差异。例如,京剧和汉剧中的马武扮演,京剧用绿花脸,湖南祁剧则为红花脸,广东粤剧则是黑白花脸。
脸谱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在戏曲表演中色彩常用来区分人物的善恶,如红色象征正义忠勇(关羽),白色象征狡诈多谋(曹操),黑色象征刚毅耿直(包公)。

色彩表现个性,变形图案刻画妖、鸟兽、精灵、神鬼等形象,成为传统剧目传承下来的独特技法。
即便在新编历史剧中,如湖北省京剧院的《孔子》中,笔者通过子路的脸谱采用“揉脸”画法,运用深浅珠红色揉匀,强调颜色,夸张眉、眼、唇来塑造性格,以红色强调忠勇义烈、桀骜不驯、血性等人物特质,紧密符合角色设定。

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戏剧的瑰宝,脸谱化妆作为其独特组成部分,通过色彩、造型等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各类角色的性格特点,丰富了角色形象,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
在戏曲化妆领域,为了适应表演的需求,形成了按行当(生、旦、净、末、丑)划分,使用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或简练鲜明的技巧来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传统风格。不同行当的角色都有独特的脸谱谱式和色彩,以反映人物的职业、年龄、性格以及健康状态等。

生行是男性角色的行当,包括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和娃娃生等,是京剧中重要的表演角色。除了红生和勾脸的武生外,一般生行都保持素脸,被称为“俊扮”,即表相洁净俊美。但细分下来,对色彩的要求有所不同。
例如,小生可柔弱或儒雅,面部主要以白皙嫩肉色为主;娃娃生天真可爱,面部为肉粉色,通常会在额头中间画一个红点以增添活泼感;武生则英勇威武,以肉色为主,中间通天红,俗称“化蜡扦”或“英雄扦”。

旦行涵盖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和闺旦等角色,都是女性角色。除了老旦以肉色珠红为主,其他旦行基本上以嫩肉色底、胭脂红大红脸红为主,但在眉眼的表现上会有些差异。
例如,青衣通常主要唱歌,扮演贤妻良母角色,其眼睛平缓上扬;武旦和刀马旦擅长武打,通常扮演英勇的女性角色,为了表现出威武气势,眉毛会更加上挑。

净行也叫花脸,其化妆是程式化的脸谱式妆容,每个角色都有基本的脸谱,但因地域、流派、个人等因素,脸谱可能存在差异。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角色,通常会有胡须,面部色彩相较于武生更为清淡,眉毛、眼睛的化妆会因年龄而浅色为主。
丑行也叫三花脸或小花脸,其脸谱与花脸不同,基本样式是在鼻子中间画方形、偏圆形或动物图案等以白色为主的图案。例如,在京剧《访鼠测字》中,娄啊鼠这一角色在鼻子中央画了一个白色老鼠图案。

戏曲化妆要求明亮鲜艳的色彩,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夸张手法进行处理,还能充分应用绘画、雕塑等艺术原理,从根本上改变演员的外貌,以呈现剧中所需的人物形象。
因此,我们需要全面传承传统的程式化化妆方法,从中深入领悟技巧的精髓,摒弃其中的不足,进而进行有所借鉴和创新。

对于京剧的旦角而言,通过面部化妆、特定的发髻梳挽方法,以及头饰的佩戴,可以生动展现人物的年龄、身份、民族背景以及性格特点。
旦角妆容和造型拥有严格的程式和步骤,同时需要高超的技巧,包括提吊、粘贴、梳挽、绸包和戴插等技术。技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这些技术,还需具备一定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深刻了解演员和角色。其中,片子技术作为一种科学化的化妆手法,具有独特特点。

片子,也称为水片,是由真人头发制成的。通常取一绺约筷子粗细的头发,分成十余股,并用棉线编织成一排宽约两厘米、长约五十厘米的发片。
片子化妆可采用不同的贴法,如小弯、月亮门、小开脸、大开脸、偏挑等,根据角色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
例如,小弯和月亮门适用于展现大家闺秀或活泼少女的特质;偏挑、小开脸和大开脸则适用于展现泼辣性格或中老年妇女的身份。片子可以调整面部的宽度和长度,强调眉眼的表情,美化轮廓,以及突显角色的性格特点。

这些技巧可以使青衣角色更庄重,武旦更飒爽,同时也能够更具体地表现出不同的性格。
在京剧《红鬃烈马》中,代战公主的化妆采用偏桃水葫芦形的片子,梳着旗头发型,呈现出番邦女子的形象。

相比之下,王宝川的旗头发型贴人字形小弯大柳,梳着大头带凤冠,形成鲜明对比。又如,在《坐楼杀惜》中,阎婆惜的妆容同样贴偏桃片子,但脸颊两侧贴大柳,梳着大头,耳边的“搭拉苏”发式,散发出妩媚而狡黠的气息。

片子化妆是戏曲舞台化妆中一门独特的艺术,通过精心的选用和运用,能够突出角色特点,形成个性化的造型,为角色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
●○时代变迁中戏曲舞台人物造型的革新○●
在戏曲中,传统的人物造型采用了写意和夸张的手法,这些手法严格遵循程式和程序,代代相传,形成了传统舞台化妆技法。
这些技法适用于传统和新编历史剧,特别适合展现带有神话或幻想元素的戏剧角色,但对于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剧目则不太适用。

20世纪20年代,随着新话剧的崛起,舞台表演方式、装置、化妆造型等都开始摆脱传统束缚,呈现出更多创新和现实主义的特点。逐渐地,舞台化妆趋于自然真实,逐渐与现代话剧的写实化妆方法趋于一致。
传统化妆方法虽然在现代化妆领域中逐渐减少了使用,但它们并没有完全被取代,而是演化为舞台化妆造型的一部分。

这种演化是受到观众的审美需求和艺术形式的变化所驱动的。现代化妆手法更加注重自然和细致,与传统的夸张浓艳风格有所不同。
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传统化妆方法仍然具有价值和内涵。例如,在复古或历史剧目中,传统化妆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扮演特定时代或角色,重现历史的风貌。
此外,一些特殊效果化妆也可能需要传统技巧,以创造出奇幻或超自然的外观,这在现代舞台和电影制作中仍然很有用。

然而,现代化妆艺术作品更加注重创新和多样性。化妆师现在有更多的工具和材料可供选择,可以实现更广泛的艺术效果。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特效化妆和数字妆容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些现代技术使得化妆艺术更加精细和精准,能够满足不同舞台和摄影需求。

在新时代,戏曲形式被创新地应用于表现时代风貌和社会现实,舞台化妆也在此背景下逐渐演变。虽然新技术和现代材料的运用使得化妆更加科学和现代化,但传统化妆方法依然是戏曲舞台上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共进状态,为戏曲舞台化妆造型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无论是在传统还是现代的舞台上,化妆方式都能够与时俱进,保留过去的精华,为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

●○结论○●
戏曲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珍贵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物形象设计。随着中国传统戏曲的演进,戏曲化妆造型的独特特征和艺术价值受到持续的重视。

唯有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戏曲文化的发展需求,深入探讨戏曲化妆造型的美学原则以及象征、寓意、夸张和变形等艺术手法,才能推动戏曲化妆领域的不断创新与进步。